SERVICE PHONE
363050.com发布时间:2025-10-23 16:12:46 点击量:
百家乐,百家乐平台,百家乐官方网站,百家乐在线,百家乐网址,百家乐平台推荐,百家乐网址,百家乐试玩,百家乐的玩法,百家乐赔率,百家乐技巧,百家乐公式,百家乐打法,百家乐稳赢技巧,百家乐电子,百家乐游戏10月19日,为期3天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天津圆满落下帷幕。本届农交会亮点纷呈:“强农论坛”高屋建瓴,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理论指引;“品牌之夜”场景赋能,为农业品牌建设提供生动实践;产销对接成果显著,达成意向合作8500多项,现场销售额超亿元。
这次农交会产品丰富,来自全国3965家企业、超2.5万件产品参展,几乎覆盖了全品类。近30万观众前来参观选购,逛展的天津市民和游客纷纷感叹“只有你想不到,没有你买不到、吃不到”!
先看碗中粮。2024年中国粮食产量1.4万亿斤,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,稳稳超过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。稻谷和小麦产量双双全球第一,无论你是南方“米食族”,还是北方“面食控”,统统量大管饱!
再看桌上菜。中国的蔬菜有多“豪横”?2023年我国蔬菜产量8.29亿吨,年人均占有量588公斤。2024年我国蔬菜产量8.6亿吨,年人均占有量约609.9公斤,远超世界平均的150公斤,继续领跑全球。
除了数量“豪横”,价格也很“豪横”。我们常用“白菜价”来形容一样东西很便宜。在中国,大白菜也就几毛一斤,一颗大白菜几块钱。但在日本,今年初一颗白菜卖到了50~100元人民币。在韩国,白菜也彻底翻身,2024年中秋期间,一颗大白菜卖到30~90元人民币,甚至在某些超市达到188.5元人民币。
光有菜不行,还得有肉。2024年,中国肉类总产量达到9780万吨,人均消费72公斤,总产量全球第一。
猪肉产量全球占比44.4%(5706万吨)、羊肉占比30.7%(518万吨)、禽肉产量占比18.8%(2660万吨),均为全球第一。
说到这儿,不得不提一下鸡蛋,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或者过生日,才能吃鸡蛋。现在,各类机构搞活动为吸引人流,都在免费送鸡蛋(就跟他们买蛋不要钱似的)。一查数据,好家伙,我国鸡蛋年产量超3000万吨,每人年均25公斤(约500个),在全球总产量中的占比超30%,稳居世界第一,难怪美国闹“蛋荒”时,咱们这么“蛋定”。
水产品更是“王者级别”,2024年,中国水产品总产量7358万吨,连续36年全球第一。
你可能想不到,中国的水果自由在全世界有多“豪横”。全球约90%的杨梅、80%的荔枝和西瓜、70%的梨、60%的桃子、50%多的苹果和猕猴桃,都产自中国。2024年水果产量超3.3亿吨,人均232公斤,再次碾压世界平均水平。
“吃瓜群众”的最爱,西瓜年产量稳定在6000万吨左右。今年7月,日本市场上一个西瓜基本卖100元人民币左右,韩国市场上一个西瓜平均零售价约合151元人民币,咱们国内批发价约0.3-0.5元/斤。(难怪每年夏季,大批“吃瓜群众”喜欢一边啃着西瓜一边刷“韩国人吃不起西瓜”的“新闻”。)
关键咱们不仅能把别的国家贵的水果碾压成“白菜价”,还能把原本在国内卖价高的蓝莓、阳光玫瑰也拉下“神坛”,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,从三位数的价格种到了两位数,主打一个:宠你就让你实现水果自由!
这诸多的世界第一,只是“三农”战线千方百计发展生产、努力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显著成效中的一部分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国农业交出的成绩单非常亮眼!
但在高兴之余,也要看到新挑战:随着消费升级,光有“量”的增长,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
2024年,中国进口小麦总量为1101万吨,仍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,不是我们的麦子不够吃,而是进口的小麦70%被做了专用面粉。
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4年中国烘焙食品零售市场规模已高达6110.7亿元,其中面包市场规模更是突破1000亿元大关,年复合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%以上。
年轻人喜欢的面包、蛋糕还有饺子、烧麦等等,需要优质的强筋弱筋专用小麦,而我国大量种植的是中筋小麦,品质结构与城乡居民膳食需求有出入。
再以常见的苹果为例,2024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达2900万亩,产量5100万吨,占全球总产量的52%,苹果愁卖,是近些年普通苹果种植户的一个心病。
问题的核心,用中国苹果产业相关人士的话来说,苹果产业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,当前面临品种结构性矛盾凸显、供给总量与质量结构失衡、缺乏品牌等问题。
不只苹果和小麦,不少农产品都面临品种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、品质跟不上消费升级、产业结构亟待优化等问题。
在这次“强农论坛”上,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讲话中指出“我国农产品供给体系正在加快从‘量的满足’向‘质的提高’转变,我们要主动适应这一趋势变化,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,坚持产量产能、生产生态、增产增收一起抓。”
这句话,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——“产量产能、生产生态、增产增收,必须一起抓!”
产量是“结果”,产能是“本事”。“一起抓”就是要一边稳住收成,一边养好土地的“持久力”。
比如在养猪这件事上,肉价一高,大家一窝蜂养;养多了价格又大跌,再加上动物疫病时不时“偷袭”,让养殖户心里没底。
今年7月,农业农村部专门开会推动生猪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,核心就是建立起一套灵活的产能调控机制。通过合理调整能繁母猪的数量、控制肥猪出栏体重等方式,实现降本增效。这样一来,市场波动平缓了,产业也逐步走向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。
粮食生产也一样。今年初审议通过的《2025年全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方案》,不再笼统讲“多种”,而是分作物、讲方法,突出良田、良种、良机、良法“四良”配套,把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落得更实,做到“既要仓里有粮,也要地里有劲”。
生产是经济功能,生态是环境功能。“一起抓”就是要走绿色之路,让生产和环境和谐共处。
比如在畜禽养殖方面,过去生产和生态的“矛盾”可不少。有的地方之前就因养殖监管跟不上,群众关于污染的投诉举报不断,养殖场污染时有发生,被中央督导组指出了问题。
现在,情况正在改变。2024年12月26日,农业农村部出台《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》。一方面,在节约资源和减少化肥农药上下功夫:上海闵行区通过“稻+”轮作和推广节水抗旱稻,实现了节水超50%、化肥农药减量30%的巨大进步;在广东、海南的热带果园,通过水肥一体化、果实套袋等绿色技术,示范园里化肥农药用量也大幅下降。
另一方面,大力推动废弃物“变废为宝”:湖南重点规范养殖场的粪污处理,让曾经的污染源变成资源;甘肃平凉在苹果产业上,大力回收废旧农膜并加工成新塑料,回收率超80%,连修剪下的果枝也做成了环保燃料,真正实现了“既要金山银山,也要绿水青山”!
增产是提效率,增收是富农民。“一起抓”的关键是让农民分享到产业链上的更多收益。
政策消费两手抓。2025年7月,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就联手制定了《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》,从供给、流通到市场端全面发力,目的就是激活消费潜力,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。
品质品牌是关键。多年来,国家一直引导各地打造农业品牌,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《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(2022—2025年)》。像兴安盟大米,就是通过生态和科技双管齐下,成功摆脱了“有品类无品牌”的困境,实现了价质齐升。
营销推广玩出新花样。无论是农交会、丰收节这样的线下大集,还是和文旅结合打造的采摘观光,都让农产品火出圈。安徽省砀山县就把老梨园变成了能赏花、能采摘、能了解知青文化的旅游打卡地,让“卖梨”变成了“卖体验”。
电商助力打通最后一公里。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农村电商,让农产品直达全国餐桌。贵州思南县的“陈薯”企业,带着1万多户农民把小红薯做成了大产业。他们开发了40多种红薯产品,通过电商甚至卖到了10多个国家,真正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,2024年当地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.8万元。
说到底,增产增收一起抓,就是要“既要粮满仓,也要钱袋鼓”,让务农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。
“产量产能、生产生态、增产增收”这三者,就像一个稳固的“铁三角”,环环相扣,缺一不可:
“产量产能”是压舱石,它保的是咱们的粮食安全底线,确保碗里不缺粮、锅里不缺肉。
“生产生态”是绿色底盘,它守护的是绿水青山和土地的“长久力气”,让发展可持续,资源不透支。
“增产增收”是内生引擎,它让农民有钱挣、有奔头,农业才有活力,农村才有未来。
这三者合力,共同推动农产品供给体系从“量的满足”向“质的提高”转变——我们不再只求“吃得饱”,更要追求“吃得好、吃得健康、吃得长久”,同时,也让千千万万的农业从业者,有收益、有尊严,让农业工作,更有吸引力!
